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怎么使用烟剂?
- 2、烟剂可以加滴滴喂吗
- 3、杀蟑烟剂怎么用?
- 4、烟剂和熏蒸剂的区别
- 5、熏烟法施药有哪些优点?怎样选择烟剂?
怎么使用烟剂?
用前先关好门窗,使房间尽量密闭;房间内的抽屉,柜尽量都打开,让烟雾充分熏蒸。
烟雾剂也可以用土法自制,每亩用500克木屑拌硫磺粉200~250克,分3点施放,可防治黄瓜霜霉病,***病等。防治蔬菜蚜虫和粉虱,每亩用适量木屑,吸附80%敌敌畏乳油150~300毫升,制成敌敌畏烟雾剂,分点放在瓦片或盆中施放。
熏的时间控制在4-5小时就可以,不能熏超过十小时。除此之外,植株的一些特点时期也要额外注意,比如像黄瓜西瓜苗期的时候也不宜用烟剂,否则会发生药害。
因此,应选择最好使用剂量。实际应依据棚室室内空间尺寸,病害产生水平及烟剂的合理含量而定。如防治黄瓜霜霉病,灰霉病,可选择45%代森锰锌烟雾剂,1亩用200~250克,每7~10天熏烟一次,并用3~4次就可以。
烟剂可以加滴滴喂吗
1、也可用敌敌畏烟剂熏蒸,方法是:于傍晚收工前将保护地密封熏烟,亩用22%敌敌畏烟剂0.5公斤。或在花盆内放锯末,洒80%敌敌畏乳油,放上几个烧红的煤球即可,亩用乳油0.3-0.4公斤。
2、敌敌畏是一种剧毒农药,它可以抑制生物体内神经系统中一种特殊的蛋白酶—乙酰胆碱酯酶,从而阻断神经传导,导致生物死亡,主要作为农用杀虫剂使用。而且一次性食用剂量达10克的,会有生命危险。
3、则可以用复合烟剂进行防治;防治蚜虫、***虱等害虫,可用虱螨蚜净、敌敌畏灭蚜烟雾剂等防治。二是根据大棚空间大小选择。
4、一般情况下常见烟剂每次用量为0.30-0.4克/立方米,每亩用烟剂300-400克。
杀蟑烟剂怎么用?
该烟雾弹一般熏两个小时后有效。使用方法如下:用前先关好门窗,使房间尽量密闭;房间内的抽屉、柜尽量都打开,让烟雾充分熏蒸。打开烟剂筒外盖儿,将烟筒儿放在地上,引燃导火线,使其产生烟雾。
烟熏剂点燃后,杀虫剂在高温下迅速挥发,并以极细小的颗粒均匀分布于空间,且有穿透性,快速杀灭蟑螂。但烟剂无持效性,烟尘排完就无效了,需反复使用。
杀蟑饵剂的使用方法,一:量少点多为原则,每个点芝麻大小,每隔15厘米点一个点,把药点在角落和缝隙处。二:除墙角、沙发的缝隙外,每个柜子、抽屉都打开,把药打在里面的角落和缝隙处。
使用杀蟑饵剂可以参考以下步骤: 先取下杀蟑螂注射器的顶盖。 将本饵剂以注射的方法施药于蟑螂出没及隐蔽处,如缝隙、边角、转角、电器设备内部等。
杀蟑饵剂的使用方法是以“量少点多”的原则,每个点芝麻大小,每隔15厘米点一个点,把药点在角落和缝隙处。蜚蠊与其他昆虫源起于泥盆纪,为腐食动物喜昼伏夜出,居住在洞穴内。
取下顶盖,将饵剂以注射的方法,点在蟑螂出没及隐蔽处,如缝隙,边角,转角,电器设备内部等。施药时以量少,点多为原则,不应将药物放于水流处,以免影响饵剂的持效作用。
烟剂和熏蒸剂的区别
烟剂和熏蒸剂的区别如下:功效不同:烟剂是一种温和的香味,可以让空气中充满芬芳;而熏蒸剂则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睡眠的香味,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睡眠质量。
熏蒸作用就是某些药剂在常温下即能挥发成有毒的气体,或是经过一定化学作用而产生有毒的气体,然后经由害虫的 呼吸系统(如气门)进人虫体内,使害虫中毒死亡。
化学熏蒸剂和烟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:有强制性,作用快,一般情况下对非靶动物安全,不需诱饵,但支出多,工效低,对有的鼠种效果较差。
化学熏蒸剂和烟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:有强制性,作用快,对非靶动物安全,不需诱饵,但支出多,工效低,对有的鼠种效果较差。使用烟剂时,应尽查能减少漏洞:如能先堵一次洞,只熏掘开者,更能节省。
熏烟法施药有哪些优点?怎样选择烟剂?
1、此外,烟剂工效高,每667平方米大棚的施药时间仅需5分钟左右。而且这种施药方式产生的药剂粒径小,穿透力强,可长时间滞留。
2、烟剂法施药 (1)要严密封闭棚室。在设施条件下使用烟雾剂防治病虫害,必须将棚面(包括门窗)全部封闭严实,以避免烟雾外泄,提高烟剂的穿透力和熏杀效果。(2)要选择用药时间。
3、烟剂使用方便,节省人力、物力。与传统喷雾法相比烟剂操作方便、省工、省时。劳动度低,作业不受承源限制。使用时,操作者在点燃烟剂后就可以密封大棚,减少了与农药的接触。烟剂扩散性好。分布均匀。
4、即使是使用蔬菜大棚种植蔬菜,如果管理不当,也会发生病虫害。在这种情况下,建议使用烟熏,主要是操作简单、方便、安全,使用效果好,农药残留物也不多,对蔬菜大棚预防蔬菜病虫害非常有利。
5、可以驱赶害虫。而且也不会影响蔬菜的品质,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的有效果了,而且也能够极大限度的保护蔬菜,不被虫子咬。
6、大棚***用药剂熏烟法防治病虫害,具有省工、高效、不增加棚室内湿度的优点。大棚烟幕可减小地面有效辐射,使地面降温速度减慢, 烟堆燃烧,放出热量,提高近地气层的温度,增温效果约1—3℃。